骨瓷厂家生产的瓷器都有什么呢?
骨瓷厂家生产的瓷器都有:1、康熙朝凡有二层台的器物,器折角处应极为挺直,有硬折角的感觉,凡折角圆浑者属后仿。
2、康熙朝盘、碗之类的圈足,除中、晚期的官窑成滚圆的"泥鳅背"状外,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、外斜削而呈尖状,且足边大多有缺损。
3、康熙朝瓶、罐之类的立体器,其器物内、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。
4、康熙朝瓶、碗、盘、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。
5、康熙朝器物的双底足,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。
6、康熙朝青花的青料周围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。
7、康熙朝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外斜不正,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,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条件。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"劈斧皴",晚期才有"披麻皴"画法。
8、康熙朝特有器型:观音尊、棒槌瓶、金钟杯、笠式碗、凤尾尊、马蹄尊等,后世仿品在器型上多少都有不同。
9、康熙朝五彩瓷的彩料周围,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圈。
10、磕碰:指陶瓷器局部被冲击而残缺,是成品的硬伤。
11、磕釉:陶瓷器局部被轻微磕碰,釉面伤缺而未伤及胎体。
12、刻瓷:在瓷面上錾刻出装饰花纹,有的再在纹痕内填以墨或颜色而成。
13、口毛:在器物口沿位置,有爆釉现象。
14、口有崩;在口沿位置,因磕碰等原因形成小缺口。
15、葵口:器口的一种。因口沿呈秋葵花形而得名。碗、盘、碟之类器物均有此口。口沿有呈五瓣花形的,也有成六瓣花形的。宋代极为流行,明、清景德镇窑的制品十分精美。
16、顺治瓷器多在数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层淡酱色。
17、顺治瓷器胎质、釉质均较粗,釉色发青。
18、顺治炉一类器物的底足均为饼底实足。
19、顺治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。
20、铁锈斑(铁锈花):青代用正、乾隆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结晶釉。如:《陶雅》所载:紫黑色釉,满现星点,灿烂发亮,其光如铁,为铁锈花。其中的釉料配方主要是含铁和锰。
21、铁锈花:指宋、元是北方磁窑生产的,在黑釉质上用赭红色绘画的瓷器。称:黑釉铁锈花。
22、团花:凡成圆形的图案称为"团花"。多见团龙、团鹤、团凤、团螭、团花蝶、团寿等。有青花、釉里红、五彩、粉彩、斗彩等品种。明代成化、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瓷器上团花十分流行。
23、洗口:器口呈洗形而得名。壶、瓶之类的器物常有此口。
24、洗口瓶:指瓶口似洗口而得名。宋代南北瓷窑多有烧造。器型大体有:洗口、直颈、垂圆腹、圈足;洗口、直颈、折肩、桶式腹、浅圈足;洗口、长颈、扁圆腹、圈足三种。
25、窑伤:棕眼(针孔、针眼、毛孔、猪毛孔、缩釉):是陶瓷制品釉面出现的无釉小孔。阴裂:指有釉盖没的坯体裂纹。釉裂:指釉面开裂而坯体未裂。窑裂(窑缝):陶瓷器于出窑前胎体和釉面同时开裂。
26、雍正瓷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。
27、雍正仿永乐、宣德青花器有二个明显特征:一是施青料,系一笔涂抹,并无永、宣的小笔触痕;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、宣德的自然黑铁斑。
28、雍正仿永乐甜白碗、盘之类器物,器底完全透亮。
29、雍正官窑及民窑精品碗、盘圈足均呈滚圆的"泥鳅背",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。
30、雍正民窑器瓶、杯、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,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。
31、雍正时的器物,除以仿明永乐、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,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、贯耳瓶、四联瓶、灯笼瓶、如意耳尊、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。
32、雍正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,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:1。
33、永乐青花色泽浓艳,釉层晶莹肥厚,不好识别是因为有年款的器皿少。
34、炸地:底部有放射性裂纹,且从胎里(外)向外(里)裂通。
35、炸釉:成品的釉面有裂纹或龟裂称风惊、釉惊;坯釉同时开裂称惊裂。
36、海八怪(海兽鱼涛):以汹涌波涛作地,绘海马、狮、象、翼龙和鱼等各色海兽鱼类奔逐其间。此纹饰始于明宣德朝,以青花与红彩互为衬托,明代后期采用青花一色绘画。清代有仿品。
37、鸡爪纹:指瓷器局部受到点状冲击而形成的辐射状裂纹,裂纹不过胎,多呈黄色,形如鸡爪。
要想了解瓷器,首先就要懂得瓷器的常用名词,之后才能更好的更透彻的去欣赏它。